红领巾研学活动是新时代少先队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少先队辅导员如何组织开展好红领巾研学活动,引导队员们学好党史? 认真学好党史,努力把握新思想 红领巾研学活动的核心是“研”,但“研”的内容从哪里来、如何确定?辅导员首先要认真探究红领巾研学活动对象,对其涉及的相关党史要深入了解,还要学习权威媒体发布的相关内容,以保证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准确性。 辅导员带领队员们去英
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构建“职业体验+劳动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潜能,厚植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从标准化培养到个性化赋能 学校以学生兴趣图谱、能力倾向、性格特征为起点,建立“三维诊断—职业启蒙—实践进阶”适性培养链条,为每名学生定制“劳动能力成长画像”。学校整合校家社资源,依据学生学情构建阶梯式劳动教育矩阵,形成“劳动实践、技能练习、设计创作、跨
2025年1月发布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指出,科学教育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价值引领、情感培育”,这为深化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科学课程目标包含认知与情意两个相互依存的维度,前者包括科学知识、方法与能力等内容,后者涵盖科学态度、责任与价值观等内容。科学素养的系统培养,需做到认知素养与情意素养的辩证统一。然而实践中,情意目标常常被忽视。部分教师片面强调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
本文以千年绸都四川南充的丝绸为线索,以课标为研学内容的设计导向,围绕“探桑蚕之源,一丝一起点”“明兴衰之理,一绸一古今”和“问发展之道,一织一文明”三个核心子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地理跨学科研学项目,构建了以“实践育人、素养导向”为核心的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 基于项目式学习,本文以千年绸都四川南充的丝绸为线索,以“纤丝流韵,探秘千年绸都的前世今生”为主题,设计了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作,围绕场域、技术、课程、评价四大关键领域,系统性破解劳动教育实践难题,构建起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贡献了“玉龙湾方案”。 场域建设解决“真情景”问题 为解决劳动
“暑假送孩子去研学旅行,孩子回来就说‘好玩’,但问他学到了什么,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北京家长李女士的困惑,折射出当前暑期研学旅行“游而不学”的普遍痛点。 作为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暑期研学旅行正处于从“野蛮生长”迈向“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如何破解供需错位,实现游学融合,筑牢安全防线?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安全问题放第一 “交通、住宿、医疗,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思政课实效性直接关系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和国家长远发展。内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引擎,学生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思政教育成效。因此,思政课要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核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的意义世界和生命实践,使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激活学生作为价值建构主体的内在动力系统,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借助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可以从三个方
又是一年暑期到,研学旅行的热潮再度涌动。作为连接校内外、融通知与行的“行走课堂”,研学旅行不仅是带孩子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学习,更是孩子认识世界、为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经历。在做项目选择时,家长及学生需要回归研学旅行的初心——它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普通旅游,而是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教育活动。其本质,是化育;其核心,是让孩子在广阔天地间,经历一场向真向善向美的生命体验,以“行”实现生命广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部署。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邀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学文一起,围绕“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旅强省”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张学文: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其打造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您认为,河南文旅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7月27日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在推进农文旅融合,提出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美食名镇”,开发农事体验、手工制作、科普研学等项目,带动道地食材销售。 一起来看具体内容。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