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地位与作用愈发显著,但传统美育模式在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多元化需求时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山东省济宁教育学院附属小学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推动美育创新发展,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突破传统美育的藩篱 开展跨学科美育教学实践。为改变传统美育侧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局限于美术、音乐等特定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的现状,学校树立跨学科融合的美育观念,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领域
为了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浙江省兰溪市第五中学围绕“立德树人,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生命的自觉”的劳动教育目标积极开展课程实践,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设计实施“三个一”劳动微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一个锤子: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未来工匠需要具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校以“锤”为意象,将“铝合金锤子的制作”纳入通用技术课的常态内容。铝合金小制作投入少,开展方
近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与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深化推进劳动教育校家社协同”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以及一线教师近400人参与。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清单编制与实施说明》,指导中小学校“一校一策”,科学、合理编制劳动教育清单,规范、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各项任务。全国多地教育部门积极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和资源,旨在凝聚家校
普通高中思政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承上启下,其课程实施的要求和方式有别于其它学段,其考试评价的要求和方式也区别于同学段的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思政课教学承担着铸魂育人和服务升学的双重任务,在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的情况下,思政课教学既要能让学生学得进、考得出,又要能让学生真的信、真想做、带得走,需要坚持学生立场,在“有意思”上下功夫。 一、学生心目中的“有意思”思政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日前,内蒙古博物院推出“行走中的博物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与10家共建院校共同打造“欢乐大课堂”“综合实践课”“相约周末”等一系列博物馆课程,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无独有偶,近年来,多地博物馆与大中小学对接,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建设“大思政课”,博物馆与学校如何“双向奔赴”?如何让文博资源与学校思政课产生“1+1>2”的效果?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实需要 文博资源助力思政教育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新方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近年来,长春市朝阳区秉承尊重生命本质、提升生命质量的理念,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共通共融,和谐共生的全面育人课程,着眼于每位学生潜能开发,综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充分突出课程育人功能,走出了一条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所应具有的“思政引领力”。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日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读后深感共鸣,并产生思考:红色研学能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能帮助其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思政课“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生活中讲”的贯通。锻造思政引领力,以红色研学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至
美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人格素养。然而,当前美育事业在乡村的推广还存在一些挑战,因此,如何克服困难完成挑战,找到乡村美育事业的有效发展路径,是当下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乡村地区美育资源的匮乏是长期存在的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师资不足,尤其是专业美育教师难以留在乡村学校,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其次,硬件设施条件有限,缺乏专门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和艺术展演场地
城区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常常面临劳动教育资源不足、劳动场地受限等问题。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是—所城区学校,校园面积仅29亩,学生达到2100余人。为了满足学生的劳动实践需求,学校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挖掘,拓宽劳动教育路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校园环境建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校园环境建设涉及校园绿化、环境清洁、设施维护等
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激发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11月15日,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学府街分校组织一年级的同学们,走进洛阳市张家彩窑和卡萨米亚造梦工厂,开展“感悟三彩魅力 探寻食品奥秘”主题研学实践活动。 洛阳市张家彩窑 唐三彩,又叫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陶器因以黄、绿、白三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