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相遇开学季 以“指尖的非遗 浴血的丰碑”为主题 采用“文化传承+历史教育”双主线模式 通过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非遗技艺的现代传承、 文化遗产的科技守护和新时代少年的拼搏精神 将为同学们带来一堂有温度、 有深度、有力度的思政第一课…… 由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 洛阳市教育局主办 洛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承办的 大型思政课——《开学第一课》 将在9月5日(周五)晚8点进行直播 敬请收看!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并改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而红色文化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潜力与价值,能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政治信仰、培育奋斗精神提供重要指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实地观摩、情境体验、互动参与等方式激发情感共鸣、强化责任担当,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以红色研学教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培育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改革价值。然而,当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 冷热问题:重形式轻内涵,重投入轻实效。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仍未真正“破题”,呈现冷热不均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学校在政策改革层面“雷声大”、实践层面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多种思政教育资源,统筹构建多主体、全过程、全方位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优
思政课实效性直接关系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和国家长远发展。内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引擎,学生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思政教育成效。因此,思政课要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核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的意义世界和生命实践,使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激活学生作为价值建构主体的内在动力系统,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借助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可以从三个方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与教育部办公厅日前联合印发通知,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部署开展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推动革命文物资源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体系。 一起来看详情内容。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正在深刻重塑知识供给模式和教学研究范式。面对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资源整合、实践场域创设、评价体系构建等,可以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
数智赋能,能生动地讲好新时代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激活家校社共育的“思政大课堂”,汇聚馆校育人融合的“思政大能量”,打造更多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思政“大实践”典型样本。 以数智技术助力博物馆思政课教学,搭建平台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育人方式,能增强博物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思政云课堂,支持虚实一体化教学 思政云课堂全面支持虚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源,通过推进数字化建设,以数字赋能传承红色基因。 一是构
为了扎实做好学校暑假研学工作,近日,济南一些学校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总体安排,经过田野调查发现许多抗战遗存。这些散落民间的抗战遗存,作为承载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历史见证物,记录着抗击侵略的感人事迹与宏大历史图景,无疑是学校暑假研学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其难得的鲜活教材。 抗战遗存一般是指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留下的具有历史、文化
7月9日,东方神韵红色研学馆全国首馆在洛阳理思实验学校开馆,该研学馆是在中国国家画院与中华诗词学会的悉心指导与全力支持下,历时四年,精心打造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的前沿阵地。 东方神韵主作品,是当代中国文化领域一项独一无二的创举,也是落实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话精神的代表力作,在中国国家画院与中华诗词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历时4年创作时间,它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