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红色研学作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使命,更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实践平台。 近年来,大中小学红色研学如火如荼开展,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课程整合与红色实践相结合方式,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上
学生走进实验室,用图形化编程工具操控机器人完成任务;在科技企业,分组合作搭建智能垃圾分类模型,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精准分类……时下,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AI研学成为研学市场“新宠”,如何规范其发展,以此助力人工智能教育?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暑期临近,学生家长刘小平正为孩子筛选新的AI研学项目,“孩子对AI很感兴趣,我们也想让他往这方面发展,所以今年暑假打算让他参加相关的研学活动,去华
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然而,这场以“知行合一”为内核的教育改革,却在实践中遭遇了形式化困境。当劳动课沦为照片墙上的摆拍、课程表上的虚设时,我们不得不深思:这场教育变革究竟需要怎样的系统性重构?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价值认知、课程建设、监管机制、评价体系、考试制度五个维度进行立体化革新,构建劳动教育的完整生态链。 第一,重构价值认知。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困境,本质上是
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能提供直观的文物资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形成相应的跨学科学习主题。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能打破学科壁垒,重组教学内容,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博物馆+大主题:厘定博物馆思政学习目标 我们梳理了各年级、各学科教材内容与多家博物馆资源的结合点,明确不同学段博物馆思政课的育人目标,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价值目标的纵向衔接,围绕不同年级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素质教育,以跨学科融合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小学科学教育新路径。 破题:从“学科孤立”到“科学+”融合 枣庄市立新小学致力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现实中,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有的老师照本宣科、以教代劳,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有的学校课后作业流于形式,学生只需“摆造型”,家长拍照打卡、应付了事。部分学校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引人担忧。 自2022年秋季学期劳动教育“独立成课”以来,各地学校对劳动课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然而,劳动教育这门必修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手工技艺、传统工艺等都与劳动课程紧密相关,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传统工艺制作,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实验小学被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认定为“济南市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活动实践基地”,学校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发《我是非遗小传人》劳动教育课程。 《我是非遗小传人》劳动教育课程利用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学校、发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其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实地体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研学活动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偏离了教育的本质目标。国史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如何以有趣的国史教育方式融入研学活动,取代过度娱乐化现象,成为当前研学教育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通过国史研学
牢牢把握教育三重属性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访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晓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日前,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晓峰在接受洛报融媒记者专访时说,全市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
当下人工智能火爆全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当城市孩子在科技馆里体验VR设备、在编程课上设计机器人、用3D打印机制作项目成果时,农村孩子可能正面临专业师资匮乏、实验器材陈旧、教学方式过时等困境。面对这个关乎人生公平和民族未来的时代挑战,农村学校该何去何从?答案不言而喻——挺膺担当、努力做好科学教育。对此,农村学校可以做好三个方面的“加法”。 相信“我能行”,做好观念优化的加法 科学教育是提